东南网

为您提供最新、最全的新闻资讯

科技

东南网2024年11月14日发布:关于散文的美学——读陈胜乐新著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感言

作者:Appenay | 责任编辑:Admin

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科技领袖,共同探讨未来科技趋势...

【新澳门彩历史开奖结果走势图】

【2024新澳正版资料最新更新】

【新澳今天最新资料网站】
【新澳好彩免费资料查询最新版本】
【新澳门彩历史开奖记录走势图】
【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14年新】
【澳门最精准免费资料大全特色】
【新澳门彩历史开奖记录走势图香港】
【新澳彩资料免费提供】
【澳门一码一肖一待一中四不像】

关注作家出版社,发现更多文学好书

*本文作者金道行

关于散文的美学

——读陈胜乐新著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感言

金道行

陈胜乐著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于2024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。这是中国散文理论的集大成者,更是将散文提升到美学层面研究的可喜收获。长期以来,相较于诗歌、小说、戏剧(包括电影、电视)理论,散文理论都是最薄弱的;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(下称《综论》)高屋建瓴,不啻为散文理论的重大学术成果,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和意义。

《综论》不仅理论性强,而且难能可贵还是“在场”研究。本书不是学院派的高头讲章,绝无空泛说教和隔靴搔痒之感。著者是以散文家的“自家”身份,站在“场内”娓娓道来,引人入胜地使我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。

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 陈胜乐 著 作家出版社

著者陈胜乐是我四十五年前的高足,我欣欣然向他祝贺,也戚戚然感后生之可畏。

1

《综论》共分“总论”“史论”“本论”“策论”等八部分,各部分内容各有侧重,而又难免多有重合。这说明全书并不是事先依提纲按部就班的写作,而是事后将专攻和发表的论文统筹为一本学术专著。然而,即便如此,全书以“史”为经,以“理”为纬,宏观把握,微观立论,使散文发展脉络清晰,美学分析重点突出,呈现自足的理论体系,从而彰显出“综”的特点。

我国文学自古重“诗”。《诗经》还被立为“五经”(六经)之首,以至楚辞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直至“五四”以后的新诗。而“文”开初是“与哲学、史学融在一起的‘混沌未分’”,所谓文史哲不分家,这就使“文”在很长时期还不是独立的文学。

《综论》就这样清晰地认定中国散文“发轫”于《尚书》,然后以先秦散文为“史上第一个散文繁荣的高峰”;唐宋散文开始 “与经史分离”,而成为“第二次繁荣时期”。到“五四运动散文小品的成功,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”(鲁迅),因而“使我国散文出现了史上又一个光辉灿烂的高峰”。如此总结中国散文的发展脉络,为他的立论打下了基础。

于是,《综论》便恰到好处地对中国散文“由合到分,合到再分,再分再合的复杂过程”做出了结论。先秦文史哲不分家——合,魏晋“文”(抒情文)“笔”之分,唐宋古文运动又合,再到明清“八股文”主导,有了“前七子”“后七子”及小品文之分;“五四”后,散文空前繁荣,更分化出了杂文、小品文、随笔、报告文学、散文诗等等。这是非常准确的。

2

《综论》将“散文审美”作为“本体论”论述,乃是全书的核心。所谓“本体”,本书认为是“人所能超越的‘刹那间’的永恒,和感觉上的‘超然所悟’”。这实质上揭示的是审美的“超功利性”。于是,又把“人”和“抒写自我”看做散文美学的“主体”,其“合目的性”是在求自我的自由。

可是,中国先秦以降的散文面临的却一直拖着“载道”的“辫子”,包括当代散文(文学)的“根本任务论”“三突出论”“题材决定论”和“光明的尾巴”的“杨朔模式”等等,这就陷入了功利与审美的纠结之中。

由“文以载道”,还有“托物言志”及其“形散神聚”“形神兼备”和“形散神不散”等等,其“道”和“神”无不是内容的教化功能,即功利性,这与散文的审美功能天然掣肘。因此,如何让散文作者自我“超然”,从而获得审美的快乐与自由,这就成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探讨的重心,也是《综论》反复涉及的“散文美学”论述的焦点。

3

《综论》明确提出,散文“是主情的艺术,控制它的原则是美学的‘快乐原则’”,从而专章论述了“散文的情感审美”,并将“情”看做散文美学的“源头”与“根本”。

本书称道的涂怀章《散文创作技巧论》甚至主张散文应当“写出作者感情的狂澜或潜流”,即“动人情处密度要大”。同样在涂怀章论《碧野的创作道路》一书中总结碧野的精美散文也是说“起于情”,包括直抒胸臆、寓情于景、寓情于理等等。总之,散文无不以情取胜。

但散文需要怎样的“情”呢?苏珊·朗格把情感划分为“现实情感”和“审美情感”两类(《情感与形式》)。现实情感即自然情感,虽然真挚强烈,但它粗放,刺激人,它受到利害关系的支配。审美情感则纯洁,不带现实利害的考虑,因而使人产生精神的愉悦,让人欣赏和享受。显然,散文是运用审美情感,所以它美。朱自清“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”,但他并没有宣泄心情的烦躁,而是叙写去荷塘“一个人背着手踱着”,在荷塘的月下,“什么都可以想,什么都可以不想,便觉是个自由的人”了(《荷塘月色》)。这不就成了没有利害支配的审美享受吗?

列夫·托尔斯泰认为,由现实情感转化为审美情感的条件是“再度体验”,例如“一个遇见狼而受过惊吓的男孩子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”,就是“再度体验”(《艺术论》)。这也是美学家布洛说的“心理距离”。于是,难怪回忆性散文多矣,原来是审美情感的“再度体验”和“心理距离”使然。张中行以80高龄接连写出《负暄琐话》《负暄续话》《负暄三话》和《月旦集》《流年碎影》等,在90年代掀起一股“老旋风”,连京城的书摊都知道张中行的书好卖,正是在其“陈年往事”,老派文风,咀嚼有味。其轰动原来是审美效应。

诗歌也是审美情感,诗与散文有什么不同?余光中用一连串比喻说明:“散文乃走路,诗乃跳舞;散文乃喝水,诗乃饮酒;散文乃说话,诗乃唱歌;散文乃对话,诗乃独白;散文乃国语,诗乃方言;散文乃门,诗乃窗”。“散文似乎行于人间,诗似乎行于人神之间”。“散文像是妻子”,“诗像是情人”(《缪斯的左右手》)。洒向诗文皆是情,审美方式却不同。

4

“散文是什么”?或中国散文是什么?《综论》亦认识透彻矣。如“散文其实就是文学的‘胚胎和母体’,它是文学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,历代为‘居庙堂之高’的文学‘垫底’……但却无名无分”,以致终究“说不清”。“散文游走于文学与非文学边缘,历来被忽视,被小视”,“向前走,是工具”(遵命文学);“向后退,成‘戏子’,吟风弄月而已”。

我于1990年作为访问学者,3月19日听过刘锡庆先生“当代散文:发展轨迹、分‘体’考察和作家特色”的演讲,至今详细笔记尚在。其中,刘先生给散文的定义是:“采用第一人称手法,以直言自由的笔墨,主要用来表明个性,抒发感情,描述心态的艺术短文。”他强调散文的审美特征需要严格规范,即“这种文体是心灵的曝光,人格的袒露”,“篇篇有‘我’”,是写“我”的文学。

这就涉及散文的“真实性”问题。《综论》却发出“能把散文都当真吗”的怀疑,认为:“散文创作,虚构是必要的”,“虚构只是一种手段”,“而且唯有虚构,才能更充分地呈现‘真’”。“非虚构无以达其功”。

这与刘先生就不一样了。从散文的审美本质来说,真实不是散文的生命吗?余光中不是说“散文是文学的测谎器”吗?即如《岳阳楼记》,范仲淹写“记”时在河南邓州,并没有到岳阳楼。那么他是“虚构”吗?不!一是他明说“前人之述备矣”,二是他有滕子京送来《洞庭晚秋图》的根据。他绝不是虚构,他写的是心中的真实。虚构是小说创造典型的审美特质,如果散文虚构,岂非抹煞了与小说的区别?

《综论》还与刘锡庆先生都对“杨朔模式”做了评判。但《综论》只是揭示“杨朔模式”形成“套路”的问题;刘先生却认为“杨朔散文的致命弱点是不敢敞开心灵的心声”,“他不敢写自我”,“杨朔是人格的自我隐匿”。例如《雪浪花》就是虚构的,其“老泰山”更是塑造的典型,故发表后的第一篇评论竟然是曹禺的《<雪浪花>是一篇好小说》。

如果散文虚构,岂不更“不是东西”了吗?

5

《综论》专章论及了“文化散文”和“哲理散文”。认为所谓“文化散文”,是“专指取宏观文化视角,具有明确文化意义的作品”,比如写婚丧嫁娶、吃穿住行和“文化的反思和自省”等。例如梁实秋的《雅舍小品》和贾平凹的《商州初绿》《商州又绿》就很典型。

然而,梁实秋的《雅舍小品》系列最主要是“得益于他对人性百态的洞察”,及趣味横生的成就和影响(陈漱渝序:《我观梁实秋散文》),因而我以为归于“闲适散文”或“小品文”更恰当。而贾平凹的《商州》二作(还有“三绿”),固然涉及地方人文史事,但“文化”味并不浓。特别是把贾平凹与梁实秋“对照起来读”,梁的《下棋》与贾的《弈人》,一幽默,一讽刺,重心和品格也不一样。

我认为,以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为代表,写“一个有悟性的文人”对“封存已久的文化内涵”发掘的系列散文,才是地道的“文化散文”;事实上它们也是以“文化散文”而轰动一时。

遗憾的是,余秋雨的作品越来越多,却越来越遭读者倒胃。这不是“文化散文”的问题,而是余秋雨越来越在字里行间耍小聪明,而弄巧反拙。以致以反盗版为名,飘飘然“自我飘扬”(《山居笔记》居然奇迹般把序言写到41页,并有小标题),还得意忘形“飘扬”到家人身上(如《霜冷长河》后记)。散文是写自我的,余秋雨不慎暴露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面目。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
杨朔是自我隐匿,乃时代局限;余秋雨是自我暴露,乃人格虚伪。

《综论》认为,“‘思索’是九十年代的主旋律”,故“哲理散文”应运而生,这是符合实情的。当时很多名家就写“哲理散文”,如王蒙、刘心武、冯骥才、蒋子龙等。百花文艺出版社《散文》杂志还编选了一集《思辨散文选》,其中《敲门》(赵丽宏)、《挪树》(熊开炯)、《倒开江》(王文杰)等,《综论》分析“情与理交织”,就是哲理味。

九十年代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周国平的“哲理散文”。周国平是哲学家,却致力于哲学的“文学化”,陆续写出《人与永恒》、《守望的距离》、《各自朝圣的路》、《岁月与性情——我的心灵自传》等。特别是《妞妞——一个父亲的札记》,是在他的一岁半女儿死后一年写的(再度体验)。这“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”,不愧是“哲学家自己灵魂的歌唱”,因而产生了极大反响。周国平有许多格言,编成《周国平小语》《人生哲思语编》等,以致“大学里曾经流传一句话:‘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,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’”。

6

随笔——小品——杂文——散文,其实是一体。正如《综论》所说,散文是“胚胎”“母体”,或说“大体”“总体”,其他为“分体”,大同小异而已。

《综论》认为,“十六世纪法国米歇尔·蒙田写《随笔集》创Essays之体,继之十七世纪英国弗兰西斯·培根致力于一种表现自己的美的散文,这种潇洒闲适写意的谈话体,‘五四’被译介到中国”,就促进了我国现代散文的形成。这个思路是很清晰的。

蒙田是贵族,博学多思,他把自己的作品就叫《随笔集》。我国译林出版社于1996年翻译出版了三卷本《蒙田随笔全集》,共103万字。全书按章编排,实际就是107篇,如《论忧伤》《论撒谎》《论想象力》《论学究气》《情感驱使我们追求未来》《幸福要等死后方能定论》等。作品对日常生活、传统习俗、人生哲理无所不谈,又旁征博引,尤对作者自己进行坦率描写和剖析。娓娓道来,不加雕饰,富有情趣。蒙田开随笔之先河,对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
商务印书馆从1958年到1988年共八次出版了《培根论说文集》,也是哲理性随笔,如《论真理》《论死亡》《论结婚与独身》《论荣华与名誉》等。其《论友谊》之“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”,“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”,和《论学问》中“读史使人明智,诗歌使人聪慧,数学使人精细,博物使人深沉,伦理之学使人庄重,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”,“学问变化气质”等,已是我国学人早已传诵的格言。

王力是我国语言学泰斗,但他还以“王了一”的名字(“了一”拼音即“力”,且“力”是两笔,“了一”也是两划。两个名字都是6划,何等的语言情趣!)写小品文,在抗战后方报纸上连载,影响很大,后搜集出版为《龙虫并雕斋琐语》。如《书呆子》《老妈子》《战时的物价》《失眠》《小气》等,有回忆,有掉书袋,有“直言和隐讽”,或“发牢骚”,总之是“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”(作者《代序》)。

由此可知,“随笔”乃思想知识的杂谈,笔法自由,学识性强,篇幅可长可短,即“随”。“小品文”更接近世态人情,更活泼自由。鲁迅说:“讲小道理,或没道理,而又不是长篇的,才可谓之小品”(《杂谈小品文》)。

杂文针砭时弊,是投枪和匕首,有强烈的时代感,似乎不离“功利性”。但它持“个人”立场,个性十足,不避自我。鲁迅曾变换70多个笔名,读者还能辨认是他的杂文。杂文加之形象生动,活泼风趣,足为审美享受,故是文学。鲁迅杂文是极致,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高峰。

刘锡庆先生说,随笔是软性杂文,杂文是硬性随笔。杂文是文学的牙齿,散文是文学的微笑。

7

陈胜乐在三十年前就有《散文研究与思考》出版,又有《今夜星辰》散文集问世,我当时都读了,深感他一手写散文,一手写理论,也是“缪斯的两只手”。现在,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更是直面世纪之交的散文困境,在“阵痛和反思”中回答“创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”,先“现实”之忧而忧,后“现实”之乐而乐。极强的现实感,当是《综论》的出发点,也是落脚点。

《综论》对新时期散文冷落的原因做了客观分析。一是散文“母体”孕育了“新品种”,如小说、戏剧、杂文、报告文学、传记、特写等,乃是哲学和传统文化的必然;二是“杨朔模式”等散文“套路”的“堕落”;三也有散文阵地、队伍的“寂寞”。当然,更有网络的冲击和传统媒体的文化转型,价值取向的“世俗化”,《综论》将此看做“标志性事件”。

面对散文“从中兴走向末路”的“窘境”,有人发出了“散文解体”的哀叹。胜乐痛斥了这是“缺乏责任感的逃避”,而深信“文变染乎世情,兴废由乎时序”(《文心雕龙》),并积极找出散文的“出路”与“对策”。主要是:坚定对“人”的关怀,坚守“雅”的美学品格,坚持“创新”。

符号说:“小说作者是演员,其真实面目藏在背后;散文作者如主持人,是在台前,常常要袒露本色的”(《我的散文写作体验》)。读杨绛散文,不论是《隐身衣》,《干校六记》,还是《我们仨》《走到人生边上》,都如见一位“真而朴,淡而醇”,“豁达、淡雅,真如洁玉一方”(符号《我的散文观》)的女先生坐在我们面前。李华章散文,有君子之风。读他讲“人生四季”,忆“梦里的溆水”,怀“徐迟印象”,叙三峡风光,如清风徐来,“既见君子,云胡不喜”!杨绛与李华章,文如其人,人如其文,他们本身就是“散文”。

又如甘茂华,我30年前读他写“母亲的爱”“全都刻在那块‘在生碑’上了”,让我战栗,《在生碑》也刻在我心上30年。还有他的《人生就是破折号》,写“生于某年——卒于某年”,破折号就成了“人生的全部内容,就是你生命的一道刻痕”。这样的散文也怎不“刻”在我的心上!又如温新阶,我于1992年读他的第一本散文集《小雨中的回忆》第一篇《五姨妈》的第一句:“晚霞在天边燃烧,燃烧着一首陶渊明的田园诗。”真是“一句顶一万句”,让我“美”了30年……

素有“散文美”之说。《陋室铭》80 字,《爱莲说》百字许,美在以小见大。现代散文的常态是千字文,纸短情长,见灵魂的通透,大千世界的幽微。

我想,散文固然要“创新”,如《综论》提到的“新散文”,“四不像”,唐小林批评的“大散文”,都不过是舍“本”逐末。千“新”万“新”,离不开散文的“样子”,不能丢它的“本色”。

散文是人人能写的文体,但学者大家也难工。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文体,故网络发达以后,“微刊”如雨后春笋,而“微刊”上最多的就是散文。散文如小草,“野火烧不尽”。

捧读《综论》,激动不已。故汩汩滔滔,一吐为快。举贤不避亲,论学不护短,哪怕说错就欢迎“雅正”。这也是“袒露自我”,散文“品格”。

陈胜乐说:“看来散文对‘美’是最敏感的,它创造了美,同时美也创造了散文”;“散文的发展丰富了美学类别,同时美学又极大促进了散文的创新和发展”。我也可以说,《综论》是他三十余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,也是他多部散文理论的百炼成钢。中国散文的发展和现实,更是促使和丰富了胜乐“散文美学”的研究,而他的《中国散文美学综论》也必将促进中国散文的繁荣与发展。

散文是人类的精神之花,迎接春天的到来!

2024年8月9日于武昌归去来居

作者简介

金道行(1937——),武汉市人,三峡大学文学院教授、著名学者,已退休,仍在写作。主要研究写作心理学和用精神分析研究《诗经》、屈原、宋玉及其人格,也写随笔。出版有《写作心理探索》《写作心理探微》《文心探珠——文学写作心理学》《我看香草美人——对屈原的精神分析》等学术专著7本,学术论文《论下里巴人》《论艺术思维》《文学创作的心理冲突》等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全文转载,另有屈原、《诗经》学术随笔发表。

【2024年新澳正版资料免费大全】 【新奥免费精准资料大全】 【2024新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49】 【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拱】 【新澳天天彩免费资料大全查询】 【新澳门出今晚最准确一肖】 【新奥天天免费资料单双】 【澳门今晚开特马+开奖结果走势图】

作者简介:Agostini,资深科技记者,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报道。

最新评论

弗兰克·麦克雷 2024-11-13 20:14

这说明全书并不是事先依提纲按部就班的写作,而是事后将专攻和发表的论文统筹为一本学术专著。

IP:39.75.6.*

Dusty 2024-11-13 19:18

陈胜乐在三十年前就有《散文研究与思考》出版,又有《今夜星辰》散文集问世,我当时都读了,深感他一手写散文,一手写理论,也是“缪斯的两只手”。

IP:84.99.7.*

李鸣宇 2024-11-13 18:21

符号说:“小说作者是演员,其真实面目藏在背后;散文作者如主持人,是在台前,常常要袒露本色的”(《我的散文写作体验》)。

IP:46.40.7.*